当前位置:我的农产品网 农产品 > 综合资讯 > 要闻 > 正文

粮食加工企业举步维艰

分享到:
评论

今年粮食又丰收,却没能改变粮食加工企业举步维艰的状况。从27日的市粮食协会沟通会上获悉,当前米价低迷,大米生产成本却居高不下,规模粮食加工企业普遍在亏损边缘艰难地挣扎。让与会市民代表更捏了把汗的是:粮食加工业薄利甚至零利润的情况多年存在,如这一环节出了问题,一旦出现大雪等突发状况,再多的米也运不进来,势必影响本市粮食供应。

位于惠山区阳山镇的苏惠米业老总周克平用“多做多亏、少做少亏”来形容当前粮食加工业状况。受国际粮食市场影响,即使是受市场欢迎的东北米现在平均每斤2.6元,也比去年低。但算算成本,每斤稻谷最低收购价1.55元,考虑运输等费用,东北稻谷运到无锡每斤成本为1.8元;而今年稻谷在抽穗时受寒流侵袭,出米率较去年低了2个百分点,这意味着每斤东北大米生产成本还要增加约5分钱。再加上稻谷储存所需的电费、人工费及用于收购的贷款利息费,每斤大米生产成本就已约2.6元。

周克平说,多年来不少米厂并不靠卖米赚钱,而是把利润锁定在青糠这样的稻谷初加工副产品上。但受国际玉米价格大幅下跌的影响,原先一斤可卖到一元的青糠如今四五角也少人问津,米厂日子分外难熬。前几年该企业每年都要增加粮食加工量,但今年能保持去年的量已很不错了。

宜兴最大的大米加工企业——宜兴粮油集团大米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宝奇也表示,虽然他们是年销售1亿元的大型粮食加工企业,且有宜兴当地粮源,但今年也在亏损边缘挣扎。

历经前几年的洗牌,目前我市粮食加工企业多为规模企业。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农民在粮食产业链上游,而粮食加工业连接着农民与城市的消费者,这一行业普遍亏损的状态不改变,产业的生态圈就难以稳定,粮食安全势必受影响。

“延长粮食加工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是出路之一。”业内人士认为。我国农产品加工仍处于初级水平,农产品加工增加值只有1.2倍,而发达国家的增加值可以达到2—4倍。粮食加工企业可开发米糠油、米糠多肽、膳食纤维等延伸产品,借助精深加工拓展市场空间。粮企人士表示,由于我国粮食市场放开程度低、调控措施多,粮食加工业对社会资本吸引力不强;但动辄数千万元的设备及研发费用让企业难以承受,上精深加工项目较难。能否从创新投融资机制着手,让有意愿的资本进入。

不少粮食加工企业人士也希望政府加大对粮食加工企业的扶持,如对龙头企业在打品牌过程中给予税收、运输等方面的优惠,借鉴东北的经验,对我市加工销售能力达一定等级的粮食加工企业给予补贴。他们还建议,针对当前粮食丰收而国家储备粮仓容紧张的现状,可推动粮食加工龙头企业进入储备市场,这样既减轻政府的储备压力,又能增加粮企的销售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