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我的农产品网 农产品 > 综合资讯 > 要闻 > 正文

国内小麦消费由“量”转向“质”?

分享到:
评论

近年来国内三大主粮库存,尤其是政策性玉米和稻谷库存持续大幅度增长,高库存矛盾突出,给国内粮食供求平衡带来了很大影响。据有关数据测算,预计到2015年9月底,国内三大主粮政策性库存结转数量仍有2.06亿吨左右,约占当年消费量的40%;如果加上国家和地方储备库存与社会粮食库存,数量就更大了。

政策性粮源库存数量高企,使得区域性仓容紧张现象凸显,政策性收购力度减弱。主产区新麦收购进度平缓,使得小麦价格重心呈现平稳下移态势,并未如上年因阶段性流通粮源趋紧导致麦价底部重心上移。

小麦消费由“量”转向“质”

需求下降使得麦市供需格局趋于宽松,尤其是在产业整体低迷且麦价处于历史高位的情况下,需求的支撑尤显重要,但经济增速放缓导致产业整合加剧,需求增速明显放缓,小麦粉产量由2005~2011年的年均19%~20%的增速下降至不足5%。专用粉需求的增长一定程度上挤压了普通粉市场的需求,目前面粉消费仍主要为挂面、馒头和饺子等,这一层面主要是价格竞争,食品专用面粉产量不到面粉总量的20%。

人口增速放缓、人口老龄化及消费结构升级等,从各个方面减缓了制粉需求的增速。统计数据显示,国内人口增速由2000年以来的两位数增长下降为2006年以来的5‰左右。随着国内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未来消费者对于高品质高营养的面粉产品、主食产品的需求会越来越高,消费已经从以往的重视“数量”转向更重视“质量”。

据国家粮食局统计,截至2014年底,国内规模以上小麦加工企业3200家,年处理小麦能力达到2.2亿吨。近年来国内面粉加工业趋于规模化及区域化,加之行业竞争激烈所导致的利润微薄,使得近几年面粉月度产量变化幅度呈现收缩态势。

粮源销售规避“踩踏”事件

由于连续增产,国内小麦整体供需宽松,加上国际低价粮的冲击,国内麦价整体向下的动力不断增强。2015年以来,国内加工行业困难重重,不仅中小企业经营难以为继,逐步退出市场竞争,大型企业也相继出现销量下降、利润下滑的现象;下游产品销售难度较大,面粉企业开工率较低导致的供给压力较大,进而对持粮主体心理形成冲击。

近期北方主产区优质小麦大幅下跌,反映出囤粮主体对所持有粮源后期走势不看好,且对销售难度的忧虑而引发降价抛售潮。而用粮企业因后期不看好,且加工不景气导致其接盘意愿不强,进一步加大价格下行压力。国内主产区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继续执行,一定程度上支撑了麦价的底部,这也意味着麦价难以出现大幅下跌,但以往政策的提价效应也逐步丧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