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我的农产品网 农产品 > 基础知识 > 正文

国际大宗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研究

分享到:
评论

对贸易商而言,基差交易提供了规避价格风险的完美机制,从而锁定其贸易利润

作为世界最大的初级产品进口国,我国应搭建自己的金融平台,推出各种大宗商品期货

基差定价是主要定价模式

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是通过基差这个纽带联系到一起的,即现货价格=期货价格+基差。实际上对于美国农产品(000061,股吧)市场而言,期货市场就是现货市场,二者的界限趋于模糊化。在美国,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参与主体中,有60%是从事生产、流通、贸易、加工的现货商,农产品现货市场中各个环节的定价也都离不开期货市场。可以说,在美国现货价格与期货价格真正融为一体,期货市场的经济功能得到了充分发挥和利用。正因为如此,美国农产品现货市场绝大多数的定价体系都是以基差为基础建立和形成的,期货市场的许多操作策略也都建立在对基差变化的判断的基础之上。因此,基差交易成为目前国际大宗农产品贸易的主要模式。

我国大豆进口商经常进行的“点价”操作就是基差交易的典型代表。我国在国际市场上是大豆等初级农产品的重要进口国,传统的贸易方式是国外贸易商直接报出CIF价格,中方企业如果对价格满意就签订合同,开出信用证。1999年以来,随着国外衍生品市场的不断完善,国外贸易商逐渐采用点价方式向我国出口大宗产品。点价就是基差交易,不论未来价格是涨是跌,国外贸易商在交易开始就锁定了利润。所谓点价,是指在进口商品时,并不直接确定商品价格,而是只确定升水(基差)多少,然后在约定的点价期内(通常是在期货交割月内),由国内进口商选定最合适的一天,将国外期货交易所(通常是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和伦敦金属交易所等)当天的期货价格作为点价基价,加上约定的升水形成最终的结算价格。这种点价的方法看似给予我国进口商很大的优惠,但事实上国外贸易公司只要争取到一个有利的基差,在交易的开始就锁定了利润。

很显然,美国本土的大豆生产情况是CBOT大豆期货价格波动的主导因素,这种以美国本土大豆生产情况作为世界大豆现货市场定价基础的期货定价机制十分有利于保护美国大豆生产者和经营者的利益。近年来,尽管南美国家的大豆产量上升迅速,但以美国为首的跨国公司通过集中控制这些国家的大豆流通渠道,垄断国际大豆贸易,因此,世界大豆生产格局的变化并未改变美国期货市场主导世界农产品市场交易价格的定价机制。那么,美国农业目前的这种定价机制是如何形成的呢?

美国农场主利用期货市场的途径

在美国,即使是政府对农业和农场进行了大量的补贴,期货市场也是应对粮食价格波动问题最常用、最有效的手段,成为许多农业保护政策的重要参考和立足点。与此同时,美国的现货市场十分发达,信用机制完善,期货市场的规则制度比较宽松,交易交割成本低廉,从而使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联系十分紧密,价格相关性较高,现货企业可以收到比较好的保值效果。

美国农场主对期货市场的利用主要体现在直接利用与间接利用两个方面。许多规模较大的农场主在规避价格风险时直接选择进入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同时,也有许多农场主参与各类合作组织,并与其签订远期合约,间接利用期货市场来规避风险。美国加入合作社的农场主约占农场主总数的80%,而合作组织参与期货市场套期保值非常普遍。合作社在期货市场上套保避险,进而实现了农场主对期货市场的间接参与。合作社依据“农民所有,农民管理,农民受益”的原则,在运营过程中能够将在期货市场上获得的收益最大程度地按照“惠顾比率”向农场主返还,这是农场主间接从期货市场受益的主要途径。

虽然农场主没有直接在期货或期权市场上进行交易,但他们还是认识到了其他实体进入期货交易所带来的好处。农场主并不需要通过直接在期货或期权市场上套期保值来利用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和风险规避机制,因为即期或远期合约是基于期货价格或期权权利金提供给农场主的。农场主通过加入生产者所有的合作社来参与期货或期权市场以间接获益。这些合作社或者代表其生产者成员销售商品,或者从生产者成员手中购买商品,再转售给其他销售实体。这些合作社通过在期货或期权市场上建立头寸来为其商品存货或远期合约套期保值。

作为生产商的美国农场主在利用期货市场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实现了期货市场“价格发现”的基本功能。而在将大宗农产品运送给最终用户的过程中,中间商创造性地发展了“基差交易”的理论。

基差交易是规避价格风险的完美机制

基差是某一特定时间和地点内的现货价格与期货价格之差,主要受运输成本和持有成本的影响。从运输成本的角度来看,不用运输地点的基差随运输费用的不同而不同,靠近销区的基差多为正值,而靠近生产地的基差往往为负值。持有成本是指基差的时间因素,即持有或储存商品由某一时间到另一时间的成本,包括储存费用、利息、保险(放心保)费、损耗费等。因此,同一地点的基差是随着时间而发生变动的,离期货合约到期的时间越长,持有成本就越大,反之则越小。当非常接近合约到期日时,某地的现货价格与期货价格必然几乎相等,两者间可能存在的微小差别就是交割成本。

当然,市场供求关系变化和人们的价格预期也会导致基差变动。当市场供大于求时,基差价格往往会收窄。反之,当市场供不应求时,基差就会走强。

期货市场是现实中最接近完全竞争的市场,产生的价格最接近均衡价格。对于农产品的贸易流通来说,期货价格对现货交易的双方提供了权威依据,买卖双方只需要在期货价格的基础上谈判一个品质或交割地的升贴水。这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在发达国家,成熟的期货市场甚至可以使有形的现货市场消失,所谓的现货市场只是在期货市场形成价格的基础上,通过发达的物流系统而实现的流通过程。

美国的基差体系产生于上世纪60年代,起源于出口码头,后来逐渐推广到各地。大型谷物贸易商在全国各主要的谷物生产、运输地区都设有收购站,现货商往往采用收购站的买入报价作为当地的现货价格,并据此计算当地的基差。目前,较大规模的农产品公司都建有自己的基差图,大多自上世纪60年代起开始记录各地点每天或每周的基差变化,包括现货价格与近月合约的基差图、现货价格与远月合约的基差图、各合约月份之间的价差图。这类公司由于积累了大量的基差、价差、价格等历史数据,有专业化的分析师队伍,在基差投机方面往往能够取得理想效果。他们通过对未来基差变化的判断,综合运用期货、期权等多种方式,从基差的变动中获得利润。

由于美国现货市场中船运费价格高度公开,可以方便地计算出从任何地点运到交割地点的费用,而美国海湾地区新奥尔良港的现货基差报价是美国最具代表性的现货报价,用该报价减去从海湾地区到该地点的运费后,现货商可以很清楚地确定任何地点的现货基差报价,即FOB现货价格的基差=海湾地区现货CIF基差报价-海湾地区到该地点的运费。

对贸易商而言,基差交易提供了规避价格风险的完美机制,从而锁定其贸易利润。这是贸易商近几年来大力倡导推行该种定价方式的主要原因。这一过程包括完整的两个方面,即购买环节的美国农民的点价卖货和销售环节的中国油厂的点价买货,价格涨跌的风险全部由这两者承担,贸易商居于中间,坐享无风险利润。对于我国大豆需求方而言,由于点价方式两步作价,购买了升贴水后必定要在一定的期限内购买相应的期货,如果中国油厂集中采购,加上大豆的国际贸易基本被以嘉吉、邦基等为代表的跨国大公司所垄断,那么中国油厂的购买行为很容易被国际投机力量所察觉,成为国外基金逼仓的对象。

结论和启示

国际市场尤其是美国已经建立了相当发达的大宗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而我国由于起步晚,目前的定价机制还存在一些缺陷,比如农业内部的过度竞争影响农产品价格的合理形成;农产品市场体系不健全,难以正确引导农产品的价格形成;市场信息分布不对称;宏观调控体系不健全,农产品价格调控不力等。同时,无论是在农民对期货市场的直接利用还是间接利用方面,我国与美国等发达国家都存在较大的差距,期货市场这种良好的避险工具的作用在我国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对于大部分的进口产品而言,我国企业只能依据在国际有影响力的期货市场的价格进行点价,或者利用国外衍生品市场的期货、期权等工具来规避风险。很显然,在“客场”作战有很多不便利的地方,因为要遵守别人的游戏规则,在很多地方会陷于被动。近年来,我国企业开始利用国内的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不过发展滞后的国内衍生品市场缺少丰富的衍生工具供企业利用。此外,我国企业从事境外衍生品交易也存在很多困难,包括交易成本高、资金承受能力差和交易人才短缺等。作为世界最大的初级产品进口国,我国应努力搭建自己的金融平台,全力推出各种大宗商品期货,全方位吸引国内外投资者参与,将我国期货市场办成国际上公认的权威市场,推动国内期货市场向世界级定价中心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