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我的农产品网 农产品 > 现货分析 > 正文

进口无视新政 菜油仍未见底?

分享到:
评论

2013年收储新政规定上交菜油的同时菜粕也要一并交付,国家对进口菜油入国储监管较以往严格不少,引发企业力挺菜粕抛售菜油,期货市场上屡屡出现粕强油弱态势。市场

预测菜油进口量缩减可能性大,但7月菜油进口量创历史次新高。期市上,菜油期价从6月初开启断崖式下跌,6、7两个月跌幅高达19.17%,8月下旬菜油期货再度走低,政策和进口数据相互矛盾,是否意味着菜油仍未见底?

**7月进口创历史次新高内外价差利润大**

7月进口数据远远超出市场预期,7月我国进口菜籽油18.3万吨,高于上月的13.2万吨,为历史月度进口量次高水平,仅略低于今年4月的18.8万吨。1-7月份进口菜油106.6万吨,同比大幅增长72.5%。今年中国菜油的进口规模较大,如果严格执行收储新政,油粕都归国储,意味著大量进口菜油将无法进入国储,加拿大低价进口的菜油只能由油脂企业自销,流向市场,而国内油脂消费豆油仍占主力,大量的菜油短时间内根本无法消化。

2013年我国计划收购油菜籽500万吨用于临时存储,挂牌收购价格为每斤2.55元人民币,较去年略涨。截止8月15日,湖北、四川等12个油菜籽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新产油菜籽582.4万吨,比上年同期增加73.8万吨。按照37%出油率计算,新作菜油达到215万吨,再加上350-400万吨的陈菜油库存,市场上菜油总量将高达565-615万吨。目前国储库存陈菜油巨大,对此今年上半年国家对已存放三年的2010年陈菜油进行多次竞拍,但因竞拍价过高,多次出现流拍现象,无奈4月末竞拍暂停,去库存化可能性更加渺茫。

国内菜油需求并没有明显改善,后期库存巨大,多重因素都表明菜油过剩严重,国家收储新政也明令禁止进口菜油入国储,但进口量依旧不减,反而创出历史次新高。目前进口菜籽和菜油价格远比国产菜籽和菜油便宜,国家托市菜籽折油在10400-10600元/吨,比进口高出近2000元,对企业诱惑力很大。上海中期分析师邓宁宁指出,国内新菜油报价较高,且陈菜油库存基本在国储库中,市场菜油商业库存偏低,刺激进口需求。但随着ICE期价的走强,9月船期进口菜油成本价格上涨至8200元/吨左右,后续进口量或会下降。

**利益驱逐收储新政成一纸空文?**

2013年收储政策较去年不同的是进口菜油以及进口油菜籽加工后的菜油均禁止入国储,并要求托市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必须按照35%的四级菜油和60%的菜粕上交中储粮各地直属库。上一年度菜粕是以2150-2200元/吨结算价计价,菜粕由收储企业自行销售。但是今年国家禁止进口印度菜粕,上半年菜粕进口量仅为1万吨左右,市场现货资源紧缺,中储粮给托市企业所产菜粕定的底价是6月15日前为2700元/吨,6月15日后,菜粕底价调整为2630-2670元/吨。6月份菜粕价格平均2800元/吨,到8月20日,菜粕价格已达到3200元/吨,每吨被炒高400元。市场普遍认为,菜粕价格持续走高主要因水产消费旺季,下游需求强劲。

据了解,2013年上半年,我国水产养殖业并未发生异动,上半年“天灾”不断,首先清明前后南方地区持续的阴雨天气使得鱼虾养殖进展较慢。同时,大部分鱼水产价格较低,养殖户的养殖积极性受到打击,今年的鱼虾病害较频繁。整个水产养殖市场来说,华南地区是今年上半年最疲弱的。据了解,上半年部分虾饲料企业产量下降在15-20%,甚至更多。比如主营水产饲料的上市公司海大公司上半年水产饲料销量未达预期。菜粕价格的坚挺使得企业更倾向于挺粕来降低成本,买粕抛油的策略令菜油雪上加霜。

近期,有媒体发布报道称部分油菜籽托市收购企业大量采购进口菜油冒充国产菜籽油,流入国储库。中粮集团迅速发表声明称未发生违反国家收储政策的行为。对于中粮声明以及媒体的报道,我们无从验证真假,只能从每个月不断增长的进口数据中判断国内菜油市场所处的境地。市场对菜油看空气氛浓厚,6月份以来,菜油1401合约一直处于增仓态势,8月23日持仓量超17万手,创该合约上市最高。

按照规定,参与菜籽托市收购的企业获得托市收购资格后可以获得每吨220元的委托加工费,有存储能力、获得国家油脂代储资格的企业还可以从中储粮获得每年120元/吨的代储费用。市场菜粕供给减少,下游水产饲料需求较往年变化不大,但企业要想获得委托加工费,就必须同时拥有菜油和菜粕,两者是相互联系在一起。菜粕进口端无望,企业便大肆在国内各地收购,但国内菜油价格普遍高企,为追求更高利润,大量便宜的菜油涌入国内市场,如此一来,菜粕靠抢购,菜油靠进口的现象一直存在。弘业期货分析师蒋倩倩表示,政策监管变严格,就面临更多的菜油需要市场消化,供给压力自然就增大。

**夏季消费淡季油脂类期货普遍萎靡**

6月以来三大油脂期价纷纷处于下跌通道,均跌至四年左右低点。夏季是油脂消费淡季,节假日较少,不利于油脂消费,政府限制'三公'消费的规定亦令下游餐饮业需求受限。再加上近期美豆的生长天气良好,提振了丰产前景,供需两端都对油脂构成压力。7月棕榈油进口总量48.8万吨,较前月大增64%,1-7月进口量为334万吨。目前国内棕榈油港口库存超过110万吨,且两大主产国目前均处于生产高峰季,进口不断涌入。大豆集中到港,国内企业开机率提高,而消费需求并未有大的改观,豆油商业库存亦有增加趋势,整体而言国内油脂供给充裕,价格走势偏软。目前国内豆粕和菜粕的需求明显好于豆油和菜油,且粕类的现货升水幅度较大,从而受到市场投资者的持续追捧,基本面相对疲弱的油脂自然会受到冷落。格林期货分析师刘锦认为,2013/14作物季度全球油脂油料供应充足,但是消费不振导致油脂集体低迷。进入9月,美国大豆进入收割期,产量逐步确立,全球大豆再次丰产逐渐成为现实。另一方面国内菜油抛储或将在9月份重新开启,届时将会给油脂带来下行压力。

7月份进口豆油15.8万吨,随着南美低价豆油集中到港,进口平均成本快速下滑刺激豆油进口增加。6月份我国进口豆油平均到港成本约为8935元/吨,远高于国内分销价格。2011年,菜籽油在国内油脂供应的占比下滑到23%,已居豆油和棕榈油之后,今年更是呈现有价无市局面。菜油和豆油均价价差年平均值为1800元/吨,而目前国内豆油普遍报价7000-7200元/吨,国产四级菜油高达9300-10000元/吨,价差为2100-3000元/吨,远高于年平均水平。导致豆油的替代效应较强,最近3年,国内菜籽油消费一直维持在550万吨左右,几乎没有增长。弘业期货分析师蒋倩倩称,目前远期进口菜籽压榨利润空间仍存,企业选择在期货上抛售菜油,降低其成本,进口菜油敞口风险不大。后期菜油相较其他油脂仍偏弱,彼此走势较紧密,将是价差逐步缩小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