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我的农产品网 农产品 > 综合资讯 > 要闻 > 正文

世界银行新一期《粮食价格观察》报告发布

分享到:
评论

近日,世界银行(以下简称世行)发布了最新一期《粮食价格观察》(FoodPriceWatch)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称,全球粮食价格连续6个月持续下降,但仍居于高位并接近历史顶峰。粮食价格持续高涨和波动不仅导致饥饿和营养不足增加,同时也导致肥胖率上升。报告主要内容如下:

一、全球粮食价格走势

2012年10月至2013年2月期间,全球粮价虽然有所下降,但从世行粮食价格指数看,当前粮食价格仍高位运行,仅比2012年8月份的峰值低9%。与去年同期相比,主要粮食价格均出现较大幅度增长,其中,小麦价格上涨15%,玉米价格上涨8%,大米价格上涨5%。

从地域上看,小麦价格在东欧(如白俄罗斯、摩尔多瓦)、南美(如巴西、玻利维亚)和南亚(如印度、巴基斯坦)地区受到宏观经济形势恶化、气候不佳、需求增长等因素影响环比上涨较快,涨幅均超过10%。玉米价格在非洲部分地区涨幅较大,其中,马拉维玉米价格环比涨幅达43%,赞比亚、乌干达玉米价格环比超过20%。大米价格在南亚地区出现较大环比涨幅,其中,印度大米价格环比上涨约10%。与去年同期比较,上述国家小麦、玉米、大米价格的涨幅都非常大,小麦价格同比涨幅超过30%,白俄罗斯达到46%;玉米价格同比涨幅超过了20%,马拉维上涨了47%;大米价格同比涨幅超过30%,印度上涨了55%。

报告认为,全球粮食价格走高的风险依然存在。一是2012年全球谷物库存量仍呈现下降趋势。二是气候因素对粮食供给的不利影响仍然存在。三是需求走高可能加大市场压力。目前,中国、墨西哥、印尼、韩国和土耳其等国均在增加进口需求。四是油价高位运行导致生物燃料需求增加将推高粮食需求。

二、粮食价格高涨对营养不良和贫困的影响

报告指出,由于粮价高涨,2010-2012年全球约仍有约8.7亿人处于长期营养不良状态,比2007-2009年的水平未出现明显下降。1/3的5岁以前儿童死亡、20%的产妇死亡都是由营养不良造成的。营养不良的儿童开始上学的时间比正常儿童平均晚7个月左右,并且其成年后的生产能力也比正常儿童低10%至17%,由此造成的人力资本损失会导致GDP下降2%至3%。报告指出,粮价高涨对贫困人口的影响更为显著,并且会加剧其营养不良,而营养不良又将导致贫困,从而形成恶性循环。为应对粮价高涨,全球需进一步构建社会安全网、增加农业投资、实施有效的营养干预措施以及加强粮食价格监管。减少学龄前儿童的营养不良是最迫切,也最有效的政策措施。

三、粮食价格高涨与肥胖率上升的关系

报告指出,当前,超重和肥胖已经成为全球流行病。2008年,全球超重的成年人口达到14.6亿,其中5.08亿属于肥胖病。按照保守估计,2030年全球超重的成年人口将达到21.6亿,而肥胖病人群将会翻一番达到11.2亿。

在粮食价格处于高位和波动的情况下,不健康食品通常比健康食品便宜,譬如发达国家的“垃圾食品”。因此,当发展中国家的穷人应对粮食危机时,往往会选择高热量但缺乏营养的“垃圾食品”。据统计,全球超重人口的一半集中在9个国家,既包括美国和德国,也包括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墨西哥、印尼和土耳其。成人肥胖率超过25%的地区则是中东北非地区、中南美洲和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地区。上述情况表明,肥胖病不是仅限于发达国家的流行病。

报告表示,各国已经开始重视日益严重的肥胖病问题,并采取了一些应对措施,包括通过税收或监管手段禁止或限制某些食品、宣传推广健康的生活方式等,但降低肥胖率还未成为全球首要的政策重点之一。国际社会围绕2015年后千年发展目标的讨论,以及联合国召开的关于防控慢性病的高层会议,都为采取一体化的全球和国家集体行动,遏制包括发育迟缓、肥胖病等在内的各种形式的营养不良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