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我的农产品网 农产品 > 综合资讯 > 要闻 > 正文

粮食进出口:增减之间露“端倪”

分享到:
评论

据新农村观察报报道,经过2010年、2011年两年的高速发展和2012年的平稳发展后,业内人士认为,2013年我国农产品贸易将进入到一个调整期,预计出口增速在5%左右,进口增速在10%左右,农产品贸易整体增速在8%左右。

从2013年一季度大宗农产品进出口情况或许可以预见2013年我国农产品贸易发展势头的倪端。

国内外糖价倒挂刺激国内进口

数据显示,3月我国食糖出口5364吨,增长36.6%,环比2月份出口增加2643吨。一季度累计出口食糖12461吨,增长6.5%。3月食糖出口价格为836.32美元/吨,较2月下降33.22美元/吨;一季度食糖平均出口价格为852.58美元/吨。

糖业分析师高旺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一季度我国出口的主要是精制糖。精制糖的主产国为日本、韩国,我国精制糖质量虽不如日韩两国,但在出口价格方面有竞争优势,这是出口量增加的主要原因。

进口方面,2013年1~2月我国进口食糖32.4万吨,同比增长37.2%,进口额1.7亿美元、同比增长17.5%。市场预计一季度将有50万吨左右的原糖到港。“国际糖价持续低迷是刺激国内进口的重要因素。”高旺解释说,2012/13榨季全球主要产糖国均处于增产周期,国际食糖供给过剩严重,国际糖价低迷,造成配额内进口利润丰厚,极大刺激了国内食糖进口。配额内进口糖完全成本仅为4600~4700元/吨左右,每吨低于收储价1500元。

随着国内外食糖价差的不断扩大,我国食糖进口量快速提升,11/12榨季进口量已达到426万吨,食糖进口依赖日趋严重。

在高旺看来,未来进口趋势取决于国内食糖进口配额的发放以及国际糖价走势。

商务部网站公布,2013年食糖进口配额维持194.5万吨不变。但是配额的发放至今尚不明朗,仍需关注后期发放动态。

国际糖价方面,高旺指出,供应过剩一直制约着糖价上涨。

根据国际糖业协会(ISO)预估数据,2012年全球糖产量为1.776亿吨,创纪录新高,较上一年度增加1.4%,并较2012年8月份的最初预估值高20万吨,而同期全球糖消费量将增至1.714亿吨,较之前预估减少100万吨,2012/13年度全球食糖供应过剩量约为620万吨。

近日美国农业部报告称,产糖作物播种面积下滑和2013年甜菜播种时间推迟,导致早期收割的产糖作物数量缩减。USDA下调美国2012/13年度国内糖产量至898万吨,低于3月预估的916万吨的纪录高位。报告显示,美国2012/13年度的糖库存使用比预估为18.0%,低于上月预估的20.0%。

“尽管美国因国内产量下滑,而下调2012/13年度供应预估,不过全球最大的产糖国和食糖出口国——巴西,即将进入2013/14新榨季,甘蔗产量或创历史新高,全球糖业依然连续第三年面临供应过剩。”高旺称,“国际糖价依然有下滑空间,这意味着后期国内食糖可能继续进口,但全年进口量应该不会高于去年的347万吨。”

价格差催热大米进口

进入2013年,大米成为了我国最炙手可热的农产品名词。

从2013年1~2月我国农产品进出口情况看,谷物共进口180.0万吨,同比降18.0%;进口额6.6亿美元,同比降12.5%。出口17.0万吨,同比增29.9%;出口额1.3亿美元,同比增24.6%。谷物净进口163.0万吨,降21.0%。

其中,稻谷和大米进口42.7万吨,同比增310.2%。出口10.1万吨,同比增29.9%。对比1月,稻谷和大米进口30.5万吨,同比增719.2%;出口3.8万吨,同比减31.7%。进口310.2%的增幅显得稍微温柔。

但所有谷物类农产品进口出现同比下降时,大米的增幅尤为突出。这一切都剑指国内外大米的价格差。

资深分析师马文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大米进口量的增加,主要是政策性收储出现的国内外价格差异造成的。遇到比较便宜的米,拥有进口配额的企业肯定选择大量进口国际市场的粮食,赚取利差。”

除此之外,马文峰还表示,前两年国际经济不景气,农产品价格不景气,但是却连年丰收,全球谷物产量创新高,南亚和东南亚更是如此。在这样一个背景下,这些国家的大米价格极其低,吸引了不少国内的企业去购买。反观国内,因为大量资本的流入,造成了通货膨胀,推高了国内大米价格,没有购买成为自然。“最大的价格差一吨可以达到200美元。”马文峰如是说。

据相关人士分析,国内外大米价差依旧较大,进口冲动难以遏制。我国是全球第一大米生产和消费大国,年大米需求量达14000万吨左右,市场容量巨大,虽然上一年进口大米达231.6万吨,但占消费总量的比例还不到2%。今年我国公布的大米进口配额一直稳定在532万吨,较2012年总进口量多了300万吨。加之我国外汇储备充足,大米进口资金不成问题等一系列原因,导致了无论是从大米需求情况,还是进口能力上看,大米进口增加的空间都不小。

然而,进口大米的日益增加,对我国稻米市场的冲击可想而知。由于大米市场受到进口大米冲击走势偏弱,而稻谷受托市价支撑走势偏强,很容易形成稻强米弱格局。直接增大了国内稻米的供应压力,导致国内大米价格上涨乏力。由于大米市场走势低迷,稻强米弱,本来利润就十分微薄的加工企业处境将更加艰难,利润空间将被进一步挤压。加工企业生存艰难,入市收购稻谷将更加谨慎,稻谷收购主体的减少,收购市场将更多的依赖于国企收购,并不利于全国粮食流通。

马文峰更是作出警醒:“目前虽然进口量在增加,但总体来讲依然不足以动摇我国粮食基础。倘若长此以往,肯定会产生很不好的影响。而且随着进口增多可能会造成国内库存增加,因此加大浪费的情景或将出现。即使目前影响不明显,但继续下去对我国整体消费所造成影响,还是应该小心谨慎为好。”

大豆进口激增或画上句号

据中国国家粮油信息中心(CNGOIC)称,2012/13年度中国的大豆进口量可能出现九年来的首次下滑。

今年3月份,我国进口大豆384万吨,同比减少21%。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我国累计进口大豆1149万吨,与去年同期相比减少了13.4%。

据悉,我国3月份大豆进口量同比大幅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巴西的航运瓶颈延误了大豆发货。油籽业分析机构油世界(OilWorld)表示,连日降雨令巴西的物流瓶颈雪上加霜,运豆船舶需要在巴西港口至少等待六周才能装载大豆。而公路运输同样吃紧,公路运营商Ecovias表示,在桑托斯港等候的卡车一度排成长达7千米的“长龙”。

大豆进口量下降一方面源于巴西大豆的运输问题,另一方面是因为国内需求放缓。

北京中期农产品部李记平表示,受禽流感疫情的影响,国内家禽产量一直受到重创。与此同时,养猪户不愿补充库存,因为猪肉价格疲软,从而导致豆粕需求急剧下滑。

豆粕是广为应用的禽只饲料原料,对豆粕的市场需求将受到禽肉生产规模缩减的影响。4月5日,在芝加哥商品交易所,5月交货的大豆期货下跌10.25美分,即0.8%,达到13.6175美元每蒲式耳。这标志着自2012年6月5日以来最近交割月合约的最低收盘价。

由禽流感引起的一系列连锁反应,让人们联想到2003年在全球蔓延的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症(SARS),当时774人被夺去生命。在2003/04销售年度,大豆进口骤减21%,2006年H5N1病毒爆发导致大豆发货量创SARS以来的最慢增速。“实际上,在禽流感爆发前,我国大豆进口已经在放缓,实际进口量低于美国农业部的预测。”李记平说,自3月6日起,国内生猪价格已跌破盈亏平衡点,猪农亏损已致使大豆消费量下降。

有机构预测,我国4月的大豆进口量预计为420万吨,低于去年同期的489万吨。

据美国农业部美国农业部发布的最新供需报告显示,2012/13年度中国的大豆进口数据从上月的6300万吨下调到了6100万吨。相比之下,上年为6300万吨。

李记平预测,在目前的水平下,压榨商不赚钱,芝加哥大豆未来一个月可能降至每蒲式耳13美元。2012/13年度我国大豆进口量不会超过6000万吨,低于美国农业部预计的6100万吨。“我国大豆进口长达八年的强劲增势今年可能画上句号。”李记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