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农产品 农产品 > 市场资讯 > 聚焦 > 正文

国家科技进步奖粮食科研成果闪耀,一本写小麦的书为何能斩获大奖

分享到:
评论

粮食生产是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从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涉农成果可以看出,围绕主要粮食作物,农业科技展现了超强的抗病高产、提质增效能力。其中主粮方面玉米、小麦农业科技项目表现亮眼,分别有4项、3项成果斩获201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水稻成果在二等奖以上获奖名单中难觅身影。

玉米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大、总产最高的农作物,常年种植6.32亿亩左右,对我国粮食安全有着重要影响。选育与应用耐密高产广适品种是玉米增产的关键,但我国玉米品种存在单产水平低、耐密抗逆性差、适应性窄等瓶颈问题。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黄长玲团队历经23年持续不断的努力,成功培育出耐密高产广适的玉米新品种中单808和中单909。

中单808和中单909两品种累计推广超过1亿亩,增收粮食53.1亿公斤,为我国玉米种业水平的提高、国家粮食安全作出重要贡献。“耐密高产广适玉米新品种中单808和中单909培育与应用”因此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黄淮南部麦区小麦产量占全国小麦总产量42%,是我国第一大麦区,也是我国主要的优质强筋小麦适宜生产区。为了满足该区生产上对优质、高产、早熟、抗寒、抗赤霉病、抗条锈病等性状综合协调的小麦品种的迫切需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团队通过材料创制和技术创新,历时15年育成小麦新品种西农979,并在该区连续10年年推广面积超1000万亩,累计种植面积1.42亿亩,推动了我国优质小麦产业化进程。“优质早熟抗旱抗赤霉病小麦新品种西农979的选育与应用”也因此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这次表现也非常突出,主持完成的两项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一是李新华研究员主持完成的“广适高产稳产小麦新品种鲁原502的选育与应用”;一是万书波研究员主持完成的“花生抗逆高产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

李新华率领的科研团队针对小麦高产品种广适性和抗倒伏能力较差、稳产性易受影响的问题,育成广适高产稳产小麦新品种鲁原502,通过国家和四省份审(认)定,实打产量突破800公斤/亩,年推广面积超1500万亩,成为我国三大主推小麦品种之一。

万书波领衔的科研团队针对花生生产中制约产量突破的逆境问题,将饱果率提高16.5%,实现了我国花生逆境条件下单产水平的大幅提高,平均亩增产8%以上,节省种子20%。单粒精播超高产技术创实收亩产782.6公斤的世界纪录,颠覆了“创高产必须穴播两粒”的传统认识,是我国花生种植技术的一次重大变革。

此外,“北方玉米少免耕高速精量播种关键技术与装备”“黑土地玉米长期连作肥力退化机理与可持续利用技术创建与应用”“玉米精深加工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等农业科技项目”引领了我国玉米主产区高产和精深加工的发展方向,也分别获得201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在201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以上名单(131个二等奖,13个一等奖,2个特等奖)中,没出现水稻科研成果的身影。唯一与“稻”有关的是获得201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的“稻田镉砷污染阻控关键技术与应用”。土壤镉砷污染涉及面广、形势严峻,是我国稻米重金属超标的主要原因。该成果由广东省生态环境技术研究所李芳柏团队,历经10余年联合攻关,在国内外率先创建了土壤—水稻系统“多界面—多过程—多元素”的阻控技术体系,为我国区域性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提供了一种经济高效的新方法。据统计,自2015年起,该成果在湖南、广东、广西等地作为主推技术采用,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环境效益。

在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中,有一套图书也很引人注意,它就是由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赵广才编著的《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关键技术百问百答》,这是此次唯一获奖的农业类科普书籍。这也从侧面说明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

小麦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常年播种3.6亿亩左右,约占全国粮食面积的22%。然而,我国近年大面积推广的小麦品种中,强筋类和弱筋类小麦分别占21.2%和3.6%,我国小麦品质类型普遍存在分布不合理、优质专用小麦占比较低的问题。

据报道,赵广才研究员自1979年以来,一直从事小麦栽培研究工作。他和他的团队历时15年,在我国10个小麦生态区开展生产需求调研,范围涉及100余个典型县、500余名科技人员、1000余个示范户、种粮大户和种麦农民,创作了《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关键技术百问百答》系列科普图书。这套科普作品为小麦生产者迅速掌握科学种麦技能提供了指导,有助于提质增效、助农增收。


资讯编辑:黄薇 021-26094187
资讯监督:龙雪云 021-26094522
资讯投诉:陈杰 021-26093100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