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农产品 农产品 > 市场资讯 > 聚焦 > 正文

农业供给侧改革 这些大咖们怎么说?

分享到:
评论

2月27日,农民日报社主办的“2016中国三农发展大会”开在北京会议中心召开,出席大会的嘉宾围绕一号文件精神解读,农业供给侧改革等三农热点问题进行了发言讨论。“重农评”第一时间为大家辑录了各位嘉宾的发言要点。

发言人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

粮食价格改革操作要更精细

我们现行的粮食政策就是在2004年生成的。已经有12个年头,粮食政策作为供求关系调节的政策,它是短期的。在慢慢运行过程中会发现很多环节条件背景变化,也引起这个政策自身也在变化。形势告诉你,你不改就走不下去,现在不能因为要改(就认为)这个政策当年做得不对。

当然,在这个政策上,大家可以看到,由于环境的变化,导致了最低价的目的和针对性发生了变化,最开始最低价是粮食价格政策,但是走到最后,大家能感觉到,它变成了农民收入的补贴政策。

所以政策本身的内涵在不知不觉的发生变化。于是,它起到的效果也必然发生变化。但是,我们现在并不是说这十几年来这个政策前半段是好的,后半段有问题,增加农民收入有什么问题,也是对的。毛病在哪里?你不能把补贴的钱和市场价格混在一起,这样就把市场信号搞乱。

2013年下半年国务院就开始研究,感觉到问题了,所以研究决定,2014年先推出两个,一个是新疆的棉花,第二是东三省的大豆实行目标价格改革。第三步,就是去年9月份,国务院出台了玉米临时收储价格,从1.12元降到1元,玉米价格也开始回归,但是事走到现在没走完。现在来说,政府部门从各个方面,以及粮食主产区的几个省份,通过这一段的调研、讨论和磨合,基本上意识已经形成了:

最关键的一条,政府到底拿多少补贴补农民,这事对下来就行了,这涉及到财政预算,要经过人民代表大会。两会以后,会尽快出来,才不耽误老百姓的春耕,要不然种什么,怎么种,否则就搞不清楚。

现在的态势已经明朗了,基本思路都已经共识了,怎样更精细地去操作,最关键是不要让农民受大量的损失。1998年最高点,1999年开始降,降了五年。一直到2008年粮产量再次超过1998年,十年了,这样的事情不能重复发生,所以一定要保护好农民的利益。

今年的文件里,大家看到主要粮食品的改革讲了两点,一是先讲稻谷和小麦,稻谷和小麦是继续执行最低收购价政策,但是加了一个完善,继续执行和完善最低收购价政策。玉米的事情讲清楚了,一定要改革,是不是小麦和稻谷就可以不改,我不这样理解。今年一号文件讲了今年如何达到目标,就是完善。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小麦和稻谷是老百姓的口粮,玉米主要是工业原料和饲料,老百姓对口粮体制政策的变化的净关注程度会越来越高,敏感度高。第二,小麦和稻谷受到的冲击不会那么大,因为它是有关税配额制保护的。

有一条大家一定要理解,如果玉米的体制改革出了台,小麦和稻米的改革不跟上的话,底价关系乱了,粮食供求的平等结构矛盾就会更加突出。所以,玉米的改革必须要先行,因为面临的矛盾非常的尖锐,但是小麦和稻米的改革,必须相继跟进,不能拖的时间太长。

发言人: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

农业供给侧改革要从五个方面抓起

对农业而言,讲到供给侧改革的任务是五句话,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去成本、补短板,就农业的特点而言,不能简单地一一对应,必须从农业的实际出发,解决农业面临的问题。这是一个认识,供给侧的改革要贯彻,和其他的不完全一样,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到底怎么做呢?我想从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去库存,我们现在是农产品的生产大国、消费大国,但不是一个加工大国,在这方面潜力非常大。通过农产品的精深加工,来消化掉一部分东西,这是我们要做的。湖北有些市县,农产品加工业已经不是三分天下,有的是半壁江山了。湖北GDP还保持8%以上,和它的产业结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是分不开的。

二是降成本,要通过规模经营的发展,通过社会化服务的普遍推行,通过接肥、接药、接种技术的实施把农业生产的成本降下来,不仅物资成本要降,地价也要降,现在租地价格高得吓人,很可怕。只要租赁价格超过500、600,肯定不会种粮的。如果租地价格超过一千,只能搞设施农业。如果再高,设施都不行,就严重地非粮化、非农化,如果我们的的土地流转政策最后导致的是生产能力的下降,这个政策就失败了。改革是要解放发展生产力,最后粮食谁都不种,还搞农业,实事求是来讲,我是不赞同简单地靠地去发财的,还是要把老百姓引导到发展产业上来,这才是本。可以允许农民有财产收入,但是政策的落脚点还是应该发展生产,这是根本。

三是统管理。主要是两方面,一方面农业增产设施要加强,要大规模的开展高标准农田的建设和水利设施建设。同时,要抓紧一些紧缺产品的生产。农业部现在盯着三个事情在研究,一个是大豆,一个是奶业,一个是玉米。玉米主要是怎样把量控制住,更好适应市场的要求。奶主要是提高它的品质,提高质量。大豆主要来弥补解决不足的问题。大豆最根本的是要解决科技创新的问题,拿出一个好的品种来。解决奶业的问题是需要管理创新,监管的制度,各方面的流程。玉米的问题要政策的问题,现在不是减压的问题,是怎样把你的政策变为农民的自觉行动。

四是调结构。种植业的明确任务是怎样把玉米的量降下去。畜牧业的重点是要解决南方水网地区的养殖密度。怎样让农业生产结构更好地适应市场的变化,对高品质以及人们对环境的保护,以保证今后可持续,任务非常艰巨。

五是促融合,主要是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特别是乡村旅游,可以做一篇很大的文章。把农村搞好,把乡村治理好,把特色产业发展好,自然而然这个产业就形成了。所以,要根据市场的需求、人们的需求,从农业出发,来找新的亮点。

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不是一年二年的事,有几点要保障:第一,市场。这一点不是简单的说,就是让市场在结构性改革中发挥决定主体的作用。实践证明市场的能力是强大的,这是一个。第二,政策引导。要设计一套政策,引导人们特别是引导农民的生产经营行为自觉地往那走,你没有一套政策,不给他利益,是干不成的。第三,坚持主体引领,充分发挥新型农村组织的引领作用,通过他们的行为,带动农业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

发言人中国农业经济学会会长尹成杰

探索区域特色的农业绿色发展路径和模式

绿色发展是经济社会全局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重中之重,也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质内容。现代农业的发展要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要留得住青山绿水。农业的绿色发展,就是要高度重视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减少农业的面源污染,有力保护绿水青山,有效建设绿水青山,让农业的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带来农产品供给的保障和农民收入的不断增长,以及生产环境的改善。现在农业发展的内涵是要用科学有效和节约集约农业投入,优化农业技术和管理,生产优质安全的农产品,加快形成资源利用高效、产品质量安全的农业发展新格局。

农业发展新格局,要从各个农业区划和区域功能的特点出发,充分考虑农业资源条件、农业功能定位、经营习惯等相关因素,因地制宜探讨绿色农业发展的路径。

东北粮食主产区,应该以提高农业劳动效率为核心。优化农业的布局,深入调整农业的结构,巩固和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要加大黑土地和淡水的保护力度,逐渐形成以土地经营规模化、生产过程机械化、产业布局专业化的绿色的发展模式。

东部地区农业资源非常紧缺,而且农业的生态环境修复和改善的任务相当繁重,应该走资本技术集约型和技术节约型的路。加强农业资源环境的修复和保护的力度,逐步建立起集约化、产业化、高效化的现代农业,实现绿色发展。

中部农区应该以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并重,促进优势农产品的布局建设。要加强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的建设,提高区域布局和产业带的产业化、专业化水平,促进农产品加工向精深加工的转变,特别是一、二、三产业加快融合。

旱作农业区,要大力发展节水旱作农业模式。特别是在西北华北西南地区,逐步形成地膜覆盖、膜下滴灌、功能节水与农艺节水相结合,节水灌溉设施与给予水窖和提升排外设备相配套。

草原牧区,要促进草原生态和畜牧业协调发展。加强饲草基地的建设,推进集中育肥,加快优良品种和优良物草的选育和培育,提高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的发展水平。

大中城市的郊区和城乡的接合部,要大力培育和发挥农业的多种新型功能。利用城市的资金、技术来促进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文化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发言人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柯炳生

未来农业发展的最大机遇、挑战和出路

最大的机遇。一段时间以来,大家关心农业问题,都知道连续12年的丰收以后,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就总体而言,现在突出的对我们国家的挑战,其实是对农口人的最大机遇。十二年连续增收,其实十二年我们是粮食的进口国,现在我们是农产品最大的进口国,如果按照进出口的额度来算,2015年农产品的净进口额400多亿美元,将近500亿美元,这在所有国家当中绝对是最大的。但是,对农业来说,对农口农业部门、产业部门来说,可能是一个机遇。因为这个短缺。结构问题,有些可以改革,有些短期也没有办法改。去年进口的大豆,海关的数据是8169万吨,全世界大豆出口70%都被我们买回来了。中国将来从国外进口的大豆是必不可少的选择,没有别的选择,因为我们那么多的土地。人口增加,吃的就越来越多,对农口来说是一个机遇,因为需求不断增加,我觉得这是一个最大的机遇,我们的市场不会萎缩,而是会越来越扩大,这个大方向是非常重要。对农业部门的需求侧在不断地扩展,如果做得好的话,整个产业的扩展会得到更多。请大家注意一下,最好的企业在深圳上市的是温氏集团,去年净利润60亿,超过了多少企业。

最大的挑战是什么?农业的挑战非常非常的多。最大的挑战是我们的成本的增加,尤其是劳动力成本。农业劳动力成本这两年增长非常厉害,农业劳动力成本是谁来决定的?农民的工资。十二五期间,农民工月付的标准从1690元增加到3072元,平均每年增长12.7%,我是有体会的,我们学校里有一些农民工,我当校长那一年至少增加了一倍。这样使得我们农业生产用工的成本就大幅度的增加。甘蔗收割的劳动成本已经占到糖的价格的30%,新疆的彩棉已经占到40%,这个成本和别的成本不一样,如化肥、农药等等,上了还会下来。这个成本上去以后是刚性的。农民的工资在翻番的上涨,这是长期性的挑战。

按道理来讲,影响最显著的应该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现实的表现恰恰不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是土地密集型产业。对于养畜、养鱼等设施农业,相对没有那么突出,这可能跟政策有关。另外很重要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们种玉米、种大豆的,没有办法提高增加值。蔬菜、水果可以通过一些办法提高增加值,因为国际市场打压不明显。但大宗产品打压非常厉害,生产这些产品的国家,北美的、南美的、欧洲的,都是机械化生产,大规模的。他们的成本取决于什么呢?主要取决于石油价格,石油价格一度下跌,生产成本大幅度的降低,运费也大幅度的降低,原来八九十美元现在到二十美元不到,所以就带来了很大的变化。这个问题不解决,这个竞争力永远上不去,这是最大的挑战。成本跟不上去,创新跟不上去,竞争力就没有。

第三,农业科技创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没有创新的创业,十有八九或者99%是要失败。创新涉及到很多方面,政策创新、组织创新、技术创新。从长远来看,创新是根本性力量。现代农业发展的历史是不断创新的结果。农业科技的创新,包括生物技术、装备技术、资源要素和现代信息技术等。

在生物技术领域,中国农业大学最强的是玉米。传统的办法就是杂交,杂交以后,我们学校得到国家唯一一个一等奖。玉米有黑死病,有一些品种天然有一些基因,有这种基因的话,什么都不用,就抗这种病了,这也是创新。

在农业装备技术机械领域。我们现在比较缺的是各种各样小型的机械,这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我觉得现在关注度不够。我们在生物领域,例如玉米研究在国际上是很领先的,但是在装备上很落后。为什么卫星上天、高铁都做好了,为什么这个不行。肯定是投入不够。

在资源要素领域,粮食、水、农药等等,需要很多农业资源要素,不是减就减了。而是减了之后还要保持稳定生产增加,这要有科技含量。

现代信息技术也非常重要。在生产、营销领域,物联网、互联网的潜力非常大。通过互联网,可以比较好解决假冒的问题,因为可追溯。很多问题不能追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而现在通过网络可以完整追溯这些事情,这是非常有力的手段,消费者可以通过这个增加便利。信息技术的应用价值是非常高的。

在我们国家一个特殊情况下,就农业这个领域,农业科技的特点来看,公益性比较强。相当长一段时间,农业创新的主力军仍然是国家,2015年的科技进步奖,农业领域有29项,农业大学和农科院所占了27项。这些年有很多企业搞了合作,我们希望继续加强企业方面和地方的合作。

发言人农业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司长张红宇

发挥新型经营主体在改革中的主导作用

从农业发展特别是现代农业发展的角度来讲,供给侧结构改革就是三大问题:一是着眼于产品,粮、棉、油、糖、茶等要降成本,要提效;二是要着眼于产业,要绿色发展、可持续。三十要着眼于主体,各类新型经营主体,要提升人力资本,实现供给侧结构改革。按照这三大目标,随之而来就有一个路径选择的问题,我们要构建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体系的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

种粮大户和家庭农场是重要的农产品生产者。到去年,家庭农场达到87.7万家,经营耕地是1.76亿亩,占整个承包面积13-14%。家庭农场承包,包括种养大户,是粮食、油料,包括生猪养殖等基本的农产品供给的生力军。

农民合作社要充分发挥联系农民、服务农民的功能。农业合作社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生产经营性的组织,一类是服务性的组织。合作社发展势头一直不减,我们现在愁的不是数量不够,而是怎样规范化发展。黑龙江的一个合作社,去年入股的土地5.6万,同时还带动了1.2万,既是自己生产经营的合作社,同时也是一个服务合作社。现在参加合作社的农民,已经达到了超过1亿户,换句话说,我们2.6亿农户,其中有1亿农户参加了合作社,达到了40%。合作社的发展,确确实实效果是非常明显。

产业化的龙头企业要发挥在高端农产品生产方面的发挥引领作用。到去年为止,龙头企业12万多家,国家级的龙头企业1240多个。讲供给侧结构改革,要讲高端农产品生产,要讲绿色发展,要讲效益,要讲竞争力,显然指望不上投入,还应该把希望寄托在多功能的机制,希望寄托在相关的企业。产业化的经营组织也罢,包括工商资本进入农业,在规定它非粮化、非农化的限制,应该支持和鼓励现代农业发挥引领作用,发挥工商资本在现代农业中引领作用。

新农人要培养。新农人有两个特征,第一,秉承互联网理念,第二实施绿色发展。按照这种规范,大大小小,包括开电商的,也叫新农人,搞淘宝网的也叫新农人,全国大概有200万。新农人在供给侧改革中,它表现作用更加突出,这200万的群体,75%有自己创造的品牌,68%运用了互联网技术,88%用互联网销售了产品,36%与农民与家庭农场有固定的产品营销渠道。这就是典型的引领。

鼓励新型经营主体在供给侧结构改革中发挥更加突出的作用。第一,政府应该加强宏观形势,特别是农业农村经济形势的研判。一是怎样把农业置于国民经济背景来考虑,二是把农业怎样置于全球背景来考虑。宏观形势、国际形势,农产品的价格问题,政策导向的问题都是需要加强研判。第二,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新型经营主体的农业,一定要具有相对宽松的环境。农地,一定要拿来搞农业,但是不一定是传统农民才可以用。只要在双方意愿的情况下,只要不搞非粮化、非农化,新型的经营主体,四川的农民到广东搞农业,可不可以?当然可以了。第三,要有一个政策的支撑。价格补贴政策、金融保险政策、用地用电政策,这是一揽子的政策,如何支持新型经营主体进入现代农业,发挥其在供给侧结构改革中的引导作用,确实需要政府一系列的政策引导。

发言人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局长祝卫东

供给侧改革要坚持围绕三条主线

农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总体来讲,就是要围绕市场需求来优化农业的资源配置,增强供给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使农产品供给和农业的供给更适销对路,更有利于资源优势的发挥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来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农业的供给侧结构改革,既是一场广泛的生产力的调整,也是一次深刻的生产关系变革。

农业供给侧不仅仅指的是农业生产,它也包括农产品加工、流通和服务供给。因为你只有把产+销这几个环节搞好了,才能生产适销对路的农产品,才能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市场需求。此外,供给侧不仅仅是产品供给,它还有服务供给。大家知道农业是有多功能性,除了产品供给之外,像人们对农业的休闲旅游,对农业的生态需求、生产产品的需求等等,它就是一种服务性需求。所以,提供服务性需求,也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不仅仅局限在产品生产、产品供给,包括农业的服务供给,农业发展的空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容就会大大拓展。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型改的三条主线:第一,确保农业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农业的供给侧结构改革,绝不意味着我们多了,更不是要忽视三农。因为当前的宏观经济的领域,许多是要做外科手术来进行调整,风险高。我想农业农村是打好这场战役的后方。在改革当中出现的下岗转岗,要通过农业来进行转换,市场物价稳定要靠农业的平稳发展和支撑,这个时候我们如果农产品保障,通货膨胀,老百姓的日子怎么过。所以,这个结骨眼上,必须把农业稳住守好。如果农业出现大滑坡,整个经济供给侧结构改革就会受到冲击。所以,确保农业农村稳定发展,给全局添彩不添乱,是当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的一条主线。

第二,确保粮食安全。当前我国的粮食生产不存在过剩的问题。从宏观领域有一些行业要去产能,但是我们农业的综合产能、综合农业生产不存在去产能的问题。我们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弱而不强、次而不稳的问题。所以,粮食产销并不存在总量的供过于求,而是结构性的有多有缺。从十三五乃至今后一个时期来看,保障粮食和农产品供给的压力依然巨大。粮食生产要顺应供求变化,适时适度调整品种结构和生产规模,但是务必要保住粮食通货生产能力。从能力建设上,要加快划定基本农田,永久基本农田,扩大高标准农田建设规模,提升科学技术水平,加快作物的更新换代。从主产区上,重点完善粮食主产区的措施,稳定主产区粮食,引导主产区重在内涵式调整,内涵式就是往调品质节品增效为主。

第三,确保农民的利益和主体地位,这也是一条很重要的底线。农业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至关重要的是完善政府的调控政策,校正资源配置,既补市场机制失灵之短,又不伤市场机制之本。避免临时措施常态化,短期措施长期化调整政府调控的取向和方法,改善农产品价格的机制,不是不要政府调控,削弱政府扶持,不是政府财政深厚,更不能把供给侧结构化解的矛盾由农民承担,不能因为政策调整,伤了农民的心,挫伤农民的积极性。同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府不能用行政的手段做市场该做的事,政府主要是搭舞台,唱戏的主要是农民和各类经营主体,调什么,怎么调,要由经营者说了算,不能搞强迫命令的方法。

发言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农经司副司长方言

未来加强农业投入的三个方向

农业是弱势产业,尽管我们进入新常态,财政收入增长趋缓,但是有一条是必须保证的,农业投入力度不能减弱,而且总量还要尤其增加,这对于现在来讲非常的难。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把握住三个:一是突出重点。重点是搞全局性、基础性、战略性的重大农业工程。粮食安全、水安全、生态安全,这三项重大工程;二是加强项目整合,农业项目小而分散,去年财政部开始进行涉农资金整合,主要是集中在补贴资金,当然中间也查出一些问题。但从基本建设项目来讲,我们也要进一步整合。第三个就是要引导社会投入,引导社会资金,中央采取一个什么样的办法,就是发行专项债,用专项债来调动企业家投入的积极性,然后利用银行贷款,共同参与农业投入和农村建设。

农业结构调整的四个逻辑:

第一是保产能。农业不存在产能的问题,关键是怎样看产能,我们的产能是什么?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对于中国来讲,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有提升的空间,只是说我们现在种什么,不是农业产能出现的问题,是我们的产能没有达到。保产能,第一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绝对不能降低,粮食安全、水安全是很重要的。在保产能的前提下,我们重点要加强主产区特别是粮食主产区的产能保护,它是可以调整结构,但是生产能力不能降低,不能说一调整结构,把农村的土地都卖了,都种楼了,不种粮食,搞园区开发。

第二是调结构。在农林业之间要自行调整,首先一个就是对于粮食的调整结构。现在退耕还林开始了第二轮,退耕还林今年增加了20多个亿,主要是西部地区减少粮食的生产。第二条是在东北地区实行轮作,去年国家发改委在国家千亿斤粮食引进工程当中已经开始了轮作和黑土地保护更具体的实施措施。第三个调结构就是规模化的养殖,规模化的养殖到底应该怎样布局?现在是谁都不能养,谁都可以养。这里面有一定程度挤占农民的利益。关于规模化的养殖,我们现在还是应该有一个量,用环境容量来承载我们的养殖量。

第三是提项目。一二三融合发展专项债延伸产业链、拓展农业多功能、发展新型业态,引导产业聚集。从去年底开始专项债券,发行了二期农业的专项债,三产融合,一共落地了130多个项目,130多个项目的总投资大概有一千多亿以上,大概用的专项债有40多亿。这些企业的平均利润率都是4%-5%。剩下的就是种植业和养殖业大家均摊,但是种植业里面有相当一部分是搞蔬菜、花卉。另外还有一部分是搞旅游服务,大概是这样一个比例。下一步花果、蔬菜的价格可能会面临一个市场低迷的情况,而且国家没有任何的相应措施,有些企业要特别的注意。

最后关于生态环境和污染。从去年开始,国家发改委已经开始启动了关于环境污染治理的项目。关于典型流域和一些重要水源地,这些地方养殖污染的排放非常的严重,今年安排专项资金。还有地膜残留的新疆甘肃两个大省,另外生态建设当中,除了退耕还林以外,还有天然林保护工程。中国农业处于大进大出的状况,每年消费木材大概是5.2亿立方米,一半是进口,林业的内外贸基本上是拉平的,现在中国要加强国内资源的保护。关于黑土地的综合治理,这一轮的结构调整中,供给侧改革当中,尽管它的玉米积压很多,但是我们想通过玉米大豆轮作,要培育基地,同时要为黑土地增加有机质,尽量做到秸秆还田。最后,对草原的欠帐要还,能种草的种草,要进行严格的草原的生态保护。

发言人农业部贸易促进中心主任倪洪兴

在全球视角下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

库存积压与过度进口密切相关。2015年,粮食进口了1.24亿吨,如果把玉米酒糟作为粮食进口,2015年大范围的粮食进口是1.3亿吨,占到我们产量的五分之一还要多一点。食糖、棉花都在库存高度积压的情况下还在进口。食糖去年进口485亿吨,占到我们产量的46%,棉花和棉纱进口411万吨,占我们产量的70%。当前的库存积压问题与我们过度进口和非必需进口大幅增加是密切相关的。此外,进口也面临一个结构型的问题。玉米大量过剩的情况下,大豆是有大量的缺口,但是我们现在看大豆进了8100多万吨,比去年增加了1000多万吨,仅大豆本身来讲,2015年增加的一千多万吨也是非必需进口,因为去年的价格很低。

总体上来讲,进口肯定有缺口,有必然的。但是过度进口的问题,是非常的严重。值得注意的是,我们现在进口都是从这些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巴西这些资源型,资源很丰富的国家,他们的出口潜力依然很大。这种情况下,如果不把非必需进口控制,如果不把过度进口这个问题解决的话,我们当前面临的农业问题,很难以缓解。

造成进口过度的根本原因是农业基础竞争力先天不足,保护手段、调控手段后天缺乏,国际市场价格波动下行这三个因素。实际上过度进口不是因缺而进口,是价差的原因,是深层次的原因。

着力两个市场的统筹,或者着力对外贸易与国内供给的统筹,关键是怎么来确保进口适度适当。

第一,供给侧改革必须考虑进口总量。现在进口,规模相当大,进口是越来越成为供给的重要来源。2014年的进口量,把所有的粮棉油糖附加奶,把耕地面积方面一折合,2014年进口了9亿亩,占到整个播种面积的36%。在这种情况下供给侧的改革,必须考虑进口这一因素,你不能不考虑这个因素。一个从总量上来讲,供需平衡,必须考虑进口因素,不考虑这个因素,很难来实现真正的平衡。

第二,供给侧改革要考虑进口的结构。供给侧改革要提高效益的问题,要考虑和国际的比较,供给侧的改革,必须要考虑进口的因素,进口的因素,无论从总量上考虑和结构、效益、竞争力考虑,都必须要考虑进口这个因素。要真正把粮食统筹起来,保证进口适度适当可靠。

第三,统筹这两个市场要有机制。第一首先,要有机制来切实加强对贸易的调控。第二,要构建开放型的农业支持与农产品价格支持体系,确保国内产业健康发展。政策体系既要保证农民种粮务农有效益,也要保证生产的产品有市场价格竞争力。加强农业支持,从认识上不能动摇。从开放的角度讲,关键是要加强国内支持,缩小国内外成本差距。此外,现在的价格政策可以进一步完善。最后,要健全用好贸易救济和产业补偿机制,来确保国内的产业安全。

第四,要扩大优势农产品的出口。2015年的出口也是达到了700亿美元,这几年也是在增加的。出口的增效也是非常显著的。一号文件里也明确了扩大优势农产品的出口,巩固传统的优势,培育新的增长优势。通过这样做,来提升我们资源的配置效率。要推行市场的多元化,推进进口渠道多元化,同时通过走出去提升反控的能力,这一块需要下很大功夫进行实践和探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