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我的农产品网 其他分析 > 正文

山东金乡大蒜价格暴跌 利益分歧掩盖供需矛盾

分享到:
评论

大蒜暴涨暴跌何时了?

五、六月份正是山东金乡大蒜丰产的好时节,但在这个全国乃至全球最大的大蒜主产区和集散地,中国证券报记者发现,蒜农和蒜商们忧心忡忡。“世界大蒜看中国,中国大蒜看金乡”的地位伴随着几分辛酸,“丰产不丰收”成为人们口中重复最多的一句话。

由于普遍预期今年大蒜丰产,5月中旬,金乡鲜蒜上市不久便跌至0.6元/斤-0.7元/斤,而去年同期鲜蒜价格高达2.7元/斤-2.8元/斤。尚未出清的库存蒜因此备受打击,5月份以来已跌至1元/斤以下。待鲜蒜晾干后,金乡大蒜从6月20日将进入集中上市交易期,但后市的悲观预期令整个市场一片凄然。

“姜你军”、“向钱葱”、“樱谋诡计”……近年来,农产品价格的暴涨暴跌屡屡出现,就连大豆、蔗糖等大宗农产品也未能幸免。从“蒜你狠”到“蒜你贱”,大蒜价格暴涨暴跌的“蒜周期”尤为显著,成为农产品价格剧烈波动的一个样本。中国证券报记者日前赴金乡大蒜市场进行多方调研发现,供需失衡的加剧酿成金乡大蒜价格暴跌,而当地大蒜种植的高度集中和利益分歧,导致真实的供需矛盾被掩盖。由于当地农民对大蒜种植依赖日久,加大了种植结构调整的难度。金乡大蒜价格再度暴跌启示我们:面对频繁出现的农产品价格暴涨暴跌,如何扶持农产品深加工、延伸敏感农产品的产业链并推动提升附加值,应成为下一步亟待解决的问题。

供需频现失衡“蒜周期”伤农

除人们耳熟能详的“猪周期”外,近年来,随着价格的暴跌、暴涨再暴跌,金乡大蒜也呈现出独特的“蒜周期”。

这一切要从2005年说起。这一年,金乡大蒜创下3.5元/斤左右的历史最高价,从此开启了暴涨暴跌的“非凡”历程。2006年,在国内外供需两旺的推动下,大蒜价格一路走高,俨然呈现出“黄金年代”。好景不长,2007年,大蒜价格快速回落,到当年6月中旬,新蒜价格跌至0.75元/斤的低位。2008年,蒜价彻底崩盘,一度触及0.05元/斤的历史低位,成为一段永难抹去的黑色记忆。2009年,蒜价触底反弹,入库后再次触及3.5元/斤的历史高位。2010年,蒜价一骑绝尘,一度突破6元/斤,由此获得“蒜你狠”的称号。2011年,“蒜你狠”不知所踪,“蒜你贱”如约而至。2012年,蒜价再次攀上4元/斤的高位,但进入2013年后,大蒜价格再次暴跌。

在金乡大蒜市场,除外界一直流传的人为炒作导致蒜价暴涨暴跌的说法外,中国证券报记者在走访中还发现,很多储存商怀疑金乡大蒜市场一直被极少数大户所控制,囤积居奇或大量抛售导致蒜价频繁坐上“过山车”。

针对这一说法,多位业内人士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人为炒作只是表面现象,供需失衡才是根本原因。“人为炒作起到的只是推波助澜的作用,如果没有供求失衡,也不会给人为炒作提供可乘之机。”金乡县大蒜产业信息协会常务副会长杨桂华如是说。

杨桂华举例介绍,2006、2007、2010和2013这四年中,当大蒜价格走低时,当地储存商曾先后成立名为储存商联合会、储存商商会、储存商自救会、储存商联盟的组织,旨在控制大蒜的出货量并稳定价格,但这些努力无一例外以失败告终。

“例如,今年4月初储存商联盟刚成立时,大蒜价格还在2元/斤以上,但当联盟于5月初解散时,大蒜价格已跌到1元/斤以下,所以说人为因素是无法抗拒市场规律的,尽管储存商的规模有时多达200家。”杨桂华说。

他进一步解释说:“大蒜作为调味品和保健品,每年的市场需求基本是稳定的,在这种情况下,大蒜的市场供给量将直接影响市场价格。近几年大蒜价格暴涨暴跌的根本原因都在于供需的失衡,确切地说是供给的不稳定。”

杨桂华介绍,每年大蒜价格的形成可分为两个阶段。6月、7月、8月为第一阶段,价格的形成取决于储存商对价格的接受度和对储存量的预期;9月到次年5月为第二阶段,价格取决于库存量的大小和秋后大蒜种植面积的增减以及对苗情的预期。

从去年到今年,蒜价先暴涨再暴跌,很大程度上是由大蒜产量变化引起的。2012年,受极端气候影响,金乡大蒜减产明显。据金乡县农业局统计,与2011年平均亩产2100斤的产量相比,2012年的平均亩产只有1514斤,同比减产27.9%,是有统计记录以来金乡大蒜单产最低的一年。同时,2012年全县大蒜种植面积减少2万多亩,总产量只有53万多吨。

但2012年10月新蒜种下后,风调雨顺的自然因素使大蒜丰产几成定局。

“你看这大蒜,个个跟白馒头似的,去年很少有这么大个头的。”长期跟踪大蒜行情的金乡县资深人士魏广川(化名)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目前虽然鲜蒜还没全部上市,但从已收获的鲜蒜来看,今年亩产将比去年大幅增加。

在这样的预期下,金乡大蒜价格自今年春节过后便一路走低,库存大蒜的价格到5月底已从3元/斤跌至0.9元-1元/斤,储存商损失惨重。5月新蒜开始上市后,库存大蒜价格再次遭受重创。魏广川直言:“不排除进一步下跌的可能性。”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的多位储存商也对后市价格表达了悲观看法。同时,蒜农对今年大蒜价格的预期也不高。魏广川走访金乡周边的七个县市后发现,蒜农对蒜价格的预期普遍在1.2元/斤左右,这甚至不到1.30元/斤的保本价,必然赔本。

除气候等自然因素外,地方扶持也是促成供求失衡和蒜价波动的一个原因。在去年大蒜价格出现暴涨后,一些大蒜产区的地方政府见有利可图,盲目引导农民种植大蒜,甚至以发放补贴的形式鼓励农民种植大蒜。联合国[微博]粮农组织的卫星航拍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大蒜集中种植区域种植面积估计达640.13万亩,较2011年增加27万亩。

“其实所谓的‘蒜周期’就是政府宏观调控的周期。”中国人民大学农产品价格专家毛学峰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一针见血地指出。

同时,大蒜出口的萎靡不振加剧了这种供需失衡。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中国大蒜出口量约占世界大蒜贸易量的90%,而金乡县的大蒜出口量占全国出口量的70%以上。海关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6月-2012年5月,全国大蒜出口量达到175.7万吨,而2012年6月-2013年5月,全国大蒜出口量估计降至125万吨,同比降幅高达28.86%。

对此,金乡县商务局副局长周保华向中国证券报记者介绍说:“一方面是由于去年大蒜收购价格太高,对大蒜出口造成了不利影响;另一方面,印尼贸易部2012第60号部长条例实施后,印尼政府对大蒜进口施行配额管理。印尼是中国大蒜最大的传统出口市场,中国对印尼大蒜出口受到较大影响。此外,人民币升值、全球经济低迷等因素也对大蒜出口造成不利影响。”

信息鱼龙混杂库存讳莫如深

“世界上很少有农产品通过手机报发布行情信息。”毛学峰指出,这是金乡大蒜市场上存在的一种怪像。

所谓“手机报”是金乡市场上独有的一种叫“大蒜行情”的手机短信,它提供每日价格行情和库存量信息,订阅价格一般为50元/月。中国证券报记者仅在金乡大蒜国际交易市场走访过程中就发现了4种这样的手机报,而在整个金乡,类似的手机报多达十几种。

“这么多种手机报反映了人们对大蒜信息的巨大诉求,特别是关键的库存量信息。”杨桂华说,“因为供需决定大蒜价格,确切地说,是供给决定大蒜价格,而供给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库存量上。”

不过,金乡大蒜目前到底有多少库存一直是个不解之谜。中国证券报记者在金乡询问了多位储存商,有的说有10万吨,有的说有20万吨,数字悬殊。那十几种手机报提供的信息也迥然有别,特别是库存量的信息甚至会“打架”。用魏广川的话说,造成这种数据差异的原因是“利益”二字。

“利益”是记者在金乡调研期间频繁听到的一个词,甚至像“利益集团”这种略显“高端”的词汇也经常被挂在这个小县城的老百姓嘴边。这里几乎每个人都在从事或曾经从事大蒜生意,他们根据各自的利益诉求,向市场释放有利于自己的信息,以此影响大蒜的市场价格。

“你别看大蒜储存商之间貌似有铁杆交情,其实彼此的利益分歧很大。”魏广川说,“例如,有的储存商想见好就收,但有的储存商愿意冒更大的风险多赚钱。对于赚多赚少的想法不一,利益分歧由此产生。”

于是,每个人都在向市场释放有利于自己的信息,导致虚假信息泛滥。“现在不是信息太少了,而是信息太多了,尤其是虚假信息太多了。”杨桂华说。正是这种虚假信息泛滥的状态导致供需失衡的矛盾被成倍放大,严重扭曲了市场预期,蒜价暴涨暴跌成为必然。“例如,去年虽然大蒜产量减少,但最后的入库量较往年并不少,而今年虽然丰产,但也是相对去年而言,放在往年仅仅是正常产量,但由于没有一个令人信服的准确数据,这种供求失衡总是被虚假信息左右。”

据当地业内人士介绍,市场上有两三家相对权威的信息发布平台,但没有一家提供公开的库存量信息。以大蒜产业信息协会为例,协会将金乡大蒜主产区即包括金乡在内的周边7个县市分为28个区,每个区每天都有专门的调查员对所在辖区大蒜库存量进行统计并上报,最终形成整个主产区每日的大蒜库存量数据。但这些宝贵的库存量信息最后却是茶壶里煮饺子——肚里有货倒不出。

对此,杨桂华也有自己的苦衷:“因为库存量数据太敏感了,直接关系到很多储存商的利益,贸然发布库存量信息会得罪人。而且,即使你发布的信息准确又能怎样?会被四处泛滥的虚假信息所淹没。”至于如何打造权威性的、具有公信力的信息发布平台,这是杨桂华多年来一直在琢磨的事情。

中国证券报记者离开金乡时,杨桂华正在着手制定“大蒜指数”,该指数将考虑入库收购期、冷蒜销售期、种植成本、储存成本等因素,希望能给有关部门和业内人士分析、预测大蒜行情提供一定的参考。

记者在查阅相关数据时还发现,除金乡外,由于基本信息难以掌握,近些年来许多其他地区盲目扩大或减少大蒜种植面积,进一步加剧蒜价的暴涨暴跌。在这一过程中,很多大蒜产区的政府起到了“好心办坏事”的作用。

“其实这些基本数据都非常容易统计,但相关政府部门一直没有重视。”杨桂华说。毛学峰也表示,即使库存信息采集不到,政府也应该进行基本的信息汇总,然后提供给市场以供参考,这方面可以借鉴美国的经验。

交易与种植扎堆蒜价神经脆弱

应该看到,信息不对称是任何一个市场都普遍存在的问题,但为什么这一问题在金乡大蒜市场上表现得尤为严重?

许多金乡人好奇的一个案例是:2010年11月23日朝韩延坪岛炮击事件发生,当天金乡大蒜价格应声下跌0.2元/斤。杨桂华介绍,不仅是这件事,但凡别的地方发生自然灾害、爆发重大疫情或发生其他突发性事件,金乡蒜价都会立即做出反应。至于金乡蒜价的神经为何这么脆弱、对信息为何这么敏感,杨桂华说:“很简单,就是金乡大蒜市场太集中了。”

金乡是全国最大的大蒜主产区和大蒜流通市场,又是全国最大的单一农产品交易市场,号称是全球最大的大蒜生产基地和交易市场。在金乡南店子大蒜市场,一处纵横几十米的街角甚至被称为“中国的华尔街”,每天一大早便有大批储存商和经纪人聚集于此进行大蒜交易。

当记者在清晨7时30分赶到这里时,已有近百名储存商和经纪人聚集在此。一位储存商介绍,到6月20日干蒜集中上市交易时,全国各地聚集于此的储存商和经纪人将多达两三百人。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大部分大蒜交易便是在这短短的一处街角上完成。

正是由于大蒜交易过度集中,金乡大蒜市场上信息传播极快,市场对信息高度敏感,任何一粒石子扔进这块小水塘里都会激起千层浪,信息不对称问题被极度放大。

相比之下,国内很多农产品的市场交易非常分散,信息流动也呈现碎片化,交易者的行动和决策表现得很不一致。但在金乡,任何一条信息都会立即从街头传到巷尾,被全国的大蒜储存商和客商所知晓,人们立刻就会做出反应,而且,由于从众效应,人们的行动高度一致,由此造成市场对信息的反应极度剧烈。虚假信息之所以能在很大程度上左右金乡大蒜的市场行情,遵循的正是同样的逻辑。

交易的过度集中还吸引了热钱的大量流入。魏广川表示,对于热钱应该一分为二地看,“从有利的方面看,热钱的流入抬高了大蒜的价格,在大蒜价格低迷时起到托市的作用;从不利的方面看,在行情高涨时,热钱的炒作对蒜价的暴涨暴跌会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毛学峰表示:“市场并不怕资本流入,怕的是‘燕尾式资本’,也就是赚完钱马上就跑了,犹如东南亚金融风暴那样。所以,面对热钱大量流入金乡大蒜市场,政府应该考虑的是如何把热钱留下来为我所用。例如,可以引导外来资本投入大蒜的生产、存储和研发环节,这样不但不会危及大蒜市场,反而有利于整个产业的发展。”

除交易集中外,大蒜种植的集中也是金乡大蒜的一大特点。据不完全统计,金乡全县耕地面积为87万亩,大蒜常年种植面积高达70万亩。“这里没有哪个农民不种蒜。”杨桂华说。

在价格暴涨的年份,大蒜会为农民带来可观的收益,但在价格暴跌的年份,也会使农民的损失惨重,种植结构的单一极大地增加了农民的生产风险。“都说‘菜贱伤农,菜贵伤民’,可大蒜不是生活必需品,它就是一个调味品或保健品,蒜价高时老百姓不吃或者少吃就是了,但蒜农却要靠这个活命。”金乡蒜农王贵显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这几年蒜价暴涨暴跌,普通蒜农真没赚到多少钱。”

对于种植大蒜的“路径依赖”使蒜农难以调整生产结构以降低风险,绝大多数蒜农“有退意而无退路”。在被问及既然赔钱未来是否还种植大蒜时,王贵显无奈地说:“种啊,不然还能种什么?”

对此,毛学峰认为,从历史经验和全国的情况来看,一村一品,甚至像金乡这样“一县一品”的种植结构值得反思。“经济学强调的专业和分工是有边界的,但在市场发育不完善的情况下,太专业就意味着太脆弱,不能把鸡蛋放到同一个篮子里。”在谈到如何化解蒜农种植风险时,毛学峰认为,可以尝试建立风险基金,给蒜农买保险,用商业化的方式来保障蒜农的利益。

“世界上很少有农产品通过手机报发布行情信息。”毛学峰指出,这是金乡大蒜市场上存在的一种怪像。

所谓“手机报”是金乡市场上独有的一种叫“大蒜行情”的手机短信,它提供每日价格行情和库存量信息,订阅价格一般为50元/月。中国证券报记者仅在金乡大蒜国际交易市场走访过程中就发现了4种这样的手机报,而在整个金乡,类似的手机报多达十几种。

“这么多种手机报反映了人们对大蒜信息的巨大诉求,特别是关键的库存量信息。”杨桂华说,“因为供需决定大蒜价格,确切地说,是供给决定大蒜价格,而供给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库存量上。”

不过,金乡大蒜目前到底有多少库存一直是个不解之谜。中国证券报记者在金乡询问了多位储存商,有的说有10万吨,有的说有20万吨,数字悬殊。那十几种手机报提供的信息也迥然有别,特别是库存量的信息甚至会“打架”。用魏广川的话说,造成这种数据差异的原因是“利益”二字。

“利益”是记者在金乡调研期间频繁听到的一个词,甚至像“利益集团”这种略显“高端”的词汇也经常被挂在这个小县城的老百姓嘴边。这里几乎每个人都在从事或曾经从事大蒜生意,他们根据各自的利益诉求,向市场释放有利于自己的信息,以此影响大蒜的市场价格。

“你别看大蒜储存商之间貌似有铁杆交情,其实彼此的利益分歧很大。”魏广川说,“例如,有的储存商想见好就收,但有的储存商愿意冒更大的风险多赚钱。对于赚多赚少的想法不一,利益分歧由此产生。”

于是,每个人都在向市场释放有利于自己的信息,导致虚假信息泛滥。“现在不是信息太少了,而是信息太多了,尤其是虚假信息太多了。”杨桂华说。正是这种虚假信息泛滥的状态导致供需失衡的矛盾被成倍放大,严重扭曲了市场预期,蒜价暴涨暴跌成为必然。“例如,去年虽然大蒜产量减少,但最后的入库量较往年并不少,而今年虽然丰产,但也是相对去年而言,放在往年仅仅是正常产量,但由于没有一个令人信服的准确数据,这种供求失衡总是被虚假信息左右。”

据当地业内人士介绍,市场上有两三家相对权威的信息发布平台,但没有一家提供公开的库存量信息。以大蒜产业信息协会为例,协会将金乡大蒜主产区即包括金乡在内的周边7个县市分为28个区,每个区每天都有专门的调查员对所在辖区大蒜库存量进行统计并上报,最终形成整个主产区每日的大蒜库存量数据。但这些宝贵的库存量信息最后却是茶壶里煮饺子——肚里有货倒不出。

对此,杨桂华也有自己的苦衷:“因为库存量数据太敏感了,直接关系到很多储存商的利益,贸然发布库存量信息会得罪人。而且,即使你发布的信息准确又能怎样?会被四处泛滥的虚假信息所淹没。”至于如何打造权威性的、具有公信力的信息发布平台,这是杨桂华多年来一直在琢磨的事情。

中国证券报记者离开金乡时,杨桂华正在着手制定“大蒜指数”,该指数将考虑入库收购期、冷蒜销售期、种植成本、储存成本等因素,希望能给有关部门和业内人士分析、预测大蒜行情提供一定的参考。

记者在查阅相关数据时还发现,除金乡外,由于基本信息难以掌握,近些年来许多其他地区盲目扩大或减少大蒜种植面积,进一步加剧蒜价的暴涨暴跌。在这一过程中,很多大蒜产区的政府起到了“好心办坏事”的作用。

“其实这些基本数据都非常容易统计,但相关政府部门一直没有重视。”杨桂华说。毛学峰也表示,即使库存信息采集不到,政府也应该进行基本的信息汇总,然后提供给市场以供参考,这方面可以借鉴美国的经验。

产业链过短附加值待发掘

在金乡,几乎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从事与大蒜有关的生意。近年来,大蒜产业的发展明显带动了金乡县的餐饮、住宿、物流、交通等产业的发展,金乡经济更是呈现出“一业兴,百业兴”的局面。蒜价的暴跌打击的不仅是大蒜产业,甚至波及到整个金乡的经济。中国证券报记者入住的金乡某酒店工作人员表示,与往年同期相比,今年酒店的入住率明显下降,因为外地来的客商明显减少。

业内人士表示,在连年暴涨暴跌的行情下,金乡大蒜亟需产业发展的“稳定器”。“农产品要实现价格稳定,可以在两个方面下功夫。”毛学峰说,一是完善市场主体,延长产业链,强化农产品的深加工能力,对供给过剩形成缓冲作用;二是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完善市场契约,发展订单农业,稳定农产品价格。

金乡大蒜市场的参与主体过于简单。中国证券报记者在走访中发现,金乡大蒜市场主要存在几种市场主体:一是蒜农,金乡几乎每户农民都种蒜;二是俗称“二道贩子”的收购商,他们把蒜农的大蒜从田间地头收购上来,然后再卖给储存商;三是储存商,他们把大蒜收购上来储存到冷库中,然后再择机销售;四是经纪人,负责撮合买卖。也就是说,在金乡大蒜市场上,市场行为主要体现在简单的“买”和“卖”上,产业链过短,下游的产品深加工能力十分薄弱。市场发育不完善、经营主体不健全、产业链过短成为引发大蒜等农产品价格暴涨暴跌的一大原因。

“市场发育的完善需要两方面的条件,一是信息机制完善,价格发现能力强;二是市场主体完善,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从金乡的情况来看,一是信息极其混乱,信息不对称问题相当严重;二是市场主体不完善,市场主体过于单一,产业链过短,消化能力不足,难以对价格波动起到‘熨平’的作用。”毛学峰说。

资料显示,目前金乡大蒜加工企业虽有700家之多,但相当一部分属于手工作坊,具有精深加工能力和品牌影响力的很少。长期以来,金乡大蒜销售以原料大蒜为主,即便有加工也局限在蒜粒、腌制、切片烘干等初级加工。在发达国家,农产品产后值与自然产值的比例通常在3比1左右,美国甚至能达到3.7比1,而我国还不到0.5比1。

以金乡加工最多的蒜片为例,每年金乡蒜片出口均在10万吨以上,若按照3.5斤大蒜制成一斤蒜片计算,每年仅蒜片出口就至少能消化掉35万吨大蒜。但蒜片仅是一种切片烘干的初级加工,其生产量和出口量受蒜价的直接影响,不能对蒜价起到相应的缓冲作用。“可以说,产业链过短,深加工能力不强也是金乡大蒜暴涨暴跌现象长期存在的一大原因。”杨桂华说,“这就像一个人的消化道。消化道太短,又一下子吃下太多的东西,来不及消化,肯定会出问题。”

农产品产业链存在的问题不仅体现在大蒜上。事实上,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末提出并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以来,产业链过窄过短、产业链各主体协同效应差、农产品附加值不高等问题一直是突出问题。

当然,农产品的深加工能力也与农产品本身的属性有关。“例如,大豆、玉米、棉花的下游产业很多,适合进行深加工,而稻米等很多农产品没有这种天然优势。”毛学峰说。

相比之下,大蒜具备深加工的天然优势,从大蒜食品到大蒜保健品,再到大蒜医药,大蒜深加工具有非常广阔的前景,这正是近年来金乡县为稳定和深化大蒜产业发展所努力的一个方向。

黑蒜便是金乡大蒜深加工的成功范本。山东华光宏大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市场部总监王潇介绍,黑蒜由生大蒜经过特殊工艺技术加工制作而成,是一种纯天然的健康保健食品,主要销往日本、韩国、德国、法国。大蒜在由“白”变“黑”后,其附加值可以增加几十倍。金乡县宏泰公司投资6亿元进军目前大蒜最高级别的“蒜氨酸”提取项目,站在了大蒜医药深加工技术的最前沿。

另外,为克服各类加工项目各自发展、中小型加工企业管理粗放、创新不足等问题,去年11月,金乡县以华光、东运等16家企业及相关配套生产企业为主体,整合组建山东省首家农业产业集团公司——山东金乡大蒜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借助“金乡大蒜”这一品牌进行整体发展。目前金乡县大蒜产业园内入驻翱兰、东宝、成功果蔬等10家大蒜深加工企业。该产业园总投资6.7亿元,是全国最大的大蒜深加工工业园。园区企业全部投产后,大蒜年加工能力将达110万吨,相当于全国大蒜产量的三分之一。